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科技快讯 > 正文

碳储科学与工程人才如何培养?重庆大学新专业今年开始招生

  • 2022-05-22 05:58:52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实习生 单倩澜

5月21日,首届全国高等学校碳储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研讨会在重庆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1年重庆大学获批建设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今年九月份将开始招生,首批将招收30名本科新生。

研讨会现场。单倩澜 摄

新专业将培养碳储领域复合型人才

据了解,目前,我国在碳捕集、碳利用、碳封存、碳管理及碳交易等多环节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基本空白。对此,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加快国内碳储领域相关专业学科、人才和科研平台的建设与培养的重点任务。

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庆大学于2021年获批开设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该专业是重庆大学牵头,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同时申报的本科专业,是针对碳捕集、碳封存、碳利用等环节培养高端人才的途径之一。围绕推进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探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建设发展等议题,本次研讨会线上线下集结了鲜学福、谢和平等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全国多所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共150余位专家。

“现在能源、材料、交通等领域对碳储科学与工程人才的需求都非常大,我校将着力培养学科交叉性强、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探索构建具有重庆大学特色的双碳人才培养体系。”重庆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李正良表示,重庆大学的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将于今年九月份开始招生,首批将招收30名本科新生。

重庆大学副校长卢义玉表示,重庆大学作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涵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医、教育、艺术11个学科门类。力争打造“多元、多维、个性、全纳”的世界一流教学模式,将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成厚基础、宽口径、多学科交叉的新工科专业。同时,将以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为主线,强化多学科交叉,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适应和引领煤炭低碳利用、碳捕集、碳利用、碳封存、碳经济行业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与管理人才。

重庆大学新专业采用创新培养模式

卢义玉表示,重庆大学在双碳领域已具备雄厚的科研基础,与国际高精尖研究院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教研合作基础;已开设了多门碳储相关全英文国际化课程、本科生国际化培养班;制定了完善的碳储科学与工程的培养方案。

“我校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将从三方面入手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院长聂百胜介绍,首先将融入新工科理念,开展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碳转化与合成原理、碳捕集原理与技术、碳监测与核算等核心课程,以及碳储科学与工程前沿、碳资源循环学、碳经济与金融等特色课程,多学科交叉,通专融合。

其次是开展学生交叉创新中心实验室,利用实验室、实验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育人才,注重培养国际化视野。

“我们希望这个专业未来能有60%至70%的学生可以进行学术深造,为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力量。”李正良表示,未来,随着学科计划的逐步开展,重庆大学计划设置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博学位点,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此外,另外三所首批开展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方向均各有侧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该专业涉及矿业工程、动力工程及热物理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将培养的人才要具备地质、能源、矿业、化学、物理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将依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流学科,围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地质、化工、储运、经管、文法等优质学科资源,培养懂油气工程、能引领碳储科学与工程领域未来发展的复合型研究领军人才。

标签: 重庆大学

推荐阅读

碳储科学与工程人才如何培养?重庆大学新专业今年开始招生

5月21日,首届全国高等学校碳储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研讨会在重庆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1年重庆大学...

北京朝阳南新园小区近5000名居民集中转运隔离

21日傍晚,记者来到南新园小区西门。多辆大巴车在路边等候,陆续有居民拉着行李箱走出小区,在门口登记...

“520”这天,长沙这所高校里有了一座“隆平楼”

5月20日,一个特别有爱的日子。这一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夫人、儿子,生前同仁、学生、好友,来到...

叶玉如将成为香港科技大学首位女校长

5月20日,香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港科大)校董会一致通过任命叶玉如教授为港科大下任校长,自2022年10月...

焕然一新!2022年山东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来了

5月20日,山东省科技厅召开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暨2022年“建行创业者港湾”山东省中小微企...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