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是否还收录在中学教材?当年,我念的语文课本里节选了祥子三伏天拉车那段情节。看得我直发感慨,世上怎么会有如此艰辛的职业?后来才知道,人力车刚问世时,还曾被视为进步的象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此吃力的工具还能象征进步?是的,1869年,住在日本横滨的美国传教士斯科比发明了人力车。最初只是自己私用,很快就被路人效法,流行起来,当时就被视为日本“文明开化”的一个象征。1900年,义和团将人力车作为“洋货”代表予以捣毁,可见人力车不是古代物件,曾经具有现代色彩,它是人力交通工具历史上的重要一页。
研究交通工具发展史,离不开具体时代的路况。工业革命前,人工路面很少,并且几乎都是土路。如果需要人力负荷,直接人背肩扛胜于用人力驱动车辆。所以,各国古代车辆几乎都是畜力车。
第一种人力交通工具是独轮车,发明于西汉年间。由于能适应很窄的路面,两千多年间一直在中国执行短途运输任务。淮海战役是独轮车的高光时刻,当时,上百万名支前民工用独轮车运送补给,帮助解放军赢得胜利。
进入19世纪,在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区道路不断拓宽、联网。特别是1850年前后,沥青路面在法国出现并普及到全球,给使用人力交通工具提供了可行性。不过在西方国家,自行车一直引领着人力交通工具的发展。从提升结构设计,到使用链条、钢质辐条和充气轮胎。在人力车发明的年代里,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已经和今天一样。
作为后辈,人力车一开始便借用了自行车的很多技术。比如辐条和充气轮胎。《骆驼祥子》描写当时车夫鉴定人力车的质量,要用脚蹬一蹬辐条,看它结实不结实。今天司空见惯的辐条,当年是材料学的一大进步。邓?普发明的充气轮胎也不仅用于自行车,直到祥子时代还用于人力车。当时,人力车已经挂上有玻璃罩的电石灯,车夫们可以跑“夜活”。
由于大量使用工业化标准件,人力车迅速发展,但是它从未在西方城市流行。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方大力发展马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19世纪已经有上千万匹马。而在人口拥挤的东方,很多时候人力更便宜。
1874年,上海法租界就引进人力车。因为来自日本,又称东洋车,后来就简称洋车。20世纪50年代上映的印度电影《两亩地》,主人公是位失地农民,就在加尔各答拉人力车为生,因车祸致残,故事堪称印度版《骆驼祥子》。
1898年,北京开启商业化人力车运营,并一直使用到20世纪50年代,它的直接取代者是三轮车。都是用人力驱动,洋车夫可以改学三轮车,阻力不大。然而,随着技术发展,机动车肯定要取代人力交通工具,当年洋车夫如何对待机动车?
《骆驼祥子》对此稍有描写。当时街道狭窄,机动车与人力车混行。祥子遇到小汽车,会故意挡在前面以示不满。其实在1929年,就是小说中的年代背景,北平人力车工会曾经组织起来捣毁电车,打砸电车公司,造成几十万元损失。这是新旧生产力更换时的标志性事件,可惜,老舍写了祥子的诸般苦难,却极少提到新技术的影响。
一种新技术得到普及,不仅要有效率,还要有制度保障。商业化人力车运营发展到小说描写的20世纪20年代末,运营机制已经十分成熟。
一般车夫入行要从租车开始,每天交份子钱,有积累后才能买自己的车。祥子是顶级车夫,4年就能买一辆车。由于车少车夫多,往往两人合租一辆,其中一名车夫下午4点交接班去拉夜活。高级车夫可以拉包活,工作轻松收入多。
这些模式像极了今天的出租车行业,当然,开出租车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人力车。这是技术升级的必然结果,这种变化也并不漫长。20世纪90年代,以面包车为主的出租车就在北京流行。根据小说的人设,祥子如果一直活着,80多岁能看到这番光景。
可惜,老舍那代作家没人能想象出租车会遍布中国城市大街小巷。他们也不可能把技术升级当成帮助祥子们走出绝境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科幻作家、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
不知道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是否还收录在中学教材?当年,我念的语文课本里节选了祥子三伏天拉车那段...
11月22日,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今年国家、市、区三级联动,北京市美国白蛾防控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是世界上气候最特殊的国家,即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为季风气候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冬夏季节中的盛行...
11月18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承办的“重大基础设施服役耐久性与安全性数字化、智能化...
人类起源和进化一直是古生物学和考古学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现代人是什么概念?现代人从哪里来?现代人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