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2022年11月30日05时42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
【资料图】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交会对接雷达总设计师孙武在任务后写下:“廿载执着航天梦,喜讯频传振人心。逐梦苍穹,是中国人的情怀,也是航天人的梦想。”
这是他研究空间载荷技术的第22个年头。从新世纪走向新时代,在一项项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中,他深深体会和感受到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从0到1”,打造中国精度
1992年,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踏上了漫漫征途。交会对接技术是发展载人航天、推进空间站建设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而微波雷达作为交会对接的关键测量敏感器,当时对我国而言仍是一片空白。
2002年,25所开始研制微波雷达,通过大量详细周密的演算和仿真验证可行性,提出了全新体制的交会对接雷达方案。一支由技术骨干组成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团队成立,开始了“从0到1”的自主研发。
原理是否正确,方案是否可行,关键技术有哪些,试验验证如何做……没有参考和先例,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时候,困难不在于如何解决问题,而是根本无法提出问题。”回想初期研制历程,孙武感慨道。
团队立下誓言:咬牙也要干成!日复一日地试验、琢磨、更改、再试验,创新性引入多学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终于赢得机会。2007年,25所成为航天科工首家以整机设备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单位,并在四年内完成了从原理样机到正样产品的整个设计研制过程,攻克了高精度、高可靠等多项关键技术,创造了奇迹。2010年11月,微波雷达顺利交付,在所有用于交会对接的测量敏感器中,成为最晚进入、最早交付的产品。
“捕获目标!”2011年11月3日,在微波雷达这根“红线”的稳稳牵引下,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完成我国航天史上首次“太空之吻”。作为交会对接过程中作用范围最广的测量敏感器,微波雷达承担了相对距离百余公里到几米范围两个飞行器间距离、速度、角度等相对运动参数的高精度测量任务,成功助力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从“首次登场”至今,25所微波雷达连续十二次完美保障我国载人航天“太空牵手”任务成功,为我国空间站建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从1到N”,持续稳定可靠
从无人到载人,到快速交会对接,再到前向、后向、径向不同对接口对接,随着任务逐渐复杂,交会对接技术不断完善,25所也不断推动微波雷达跨代升级,支撑中国空间站建设。特别是在7次载人对接任务中,技术验证充分、产品工作可靠,将一批批航天员安全顺利“送到站”。
二十多年来,研制团队从未止步,始终在开拓创新的道路上大步前行。为适应空间站建设交会对接任务常态化、快速化的趋势,微波雷达在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功耗更低的情况下,测量精度逐步实现几个数量级的提升,突破了测量通信一体化等关键技术,产品性能不断提升,实现了平台化、系列化发展。
持续稳定可靠的背后,是研制人员对创新的不懈追求,也是对质量的不变坚守。中国精度的方案里,是骄傲与智慧,更是责任与担当。
研制过程中,他们牢记“零缺陷”质量意识,结合航天产品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及空间产品“精细化”质量管理特点,在具体实践中不断继承创新,形成了特有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为了实现一次成功、次次成功,他们把奋斗刻在心里,从不畏难怯战;他们的调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攀高塔、上飞艇,几个月埋头在暗室试验,数十年专注做一件事;他们面对技术问题总是“斤斤计较”,用“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交出了一份份完美的答卷。正是这份坚守,让微波雷达抢占了产品质量和时间的制高点,其表现始终“毫无事故、毫无隐患、毫无悬念”。
标签: 航天科工
2022年11月30日05时42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
自今年年初以来,国家管网集团西部国门站——霍尔果斯压气首站已累计向国内输送中亚天然气超过400亿立方...
11月30日,由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新疆院勘察设计、中铁二十一局等单位参建的兰新线精河至阿...
11月30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获悉,在第十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多维工具)大赛上,来自该院的两...
记者30日从长安大学获悉,该校李振洪教授团队联合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和意大利米兰比可卡大学研究团队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