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商用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又有8颗卫星进入太空。迄今为止,83颗卫星组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商用遥感卫星“天团”。
12月9日,“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8颗卫星成功升空。(采访对象供图)
【资料图】
重量从400多公斤到20公斤,成本从每颗千万元级到每颗百万元级……历经8年时间,通过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不懈努力,“吉林一号”卫星发生大变化,离不开两个成功密码。
密码一:实现载荷平台融合技术。长光卫星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介绍,2015年升空的首组4颗卫星,就跨过了传统的“平台加载荷”设计方式,采用星载一体化技术。“平台加载荷”模式中,载荷和平台界限分明,载荷要根据平台的设计调整,卫星的重量、体积难以灵活安排。星载一体化增加了载荷设计的灵活性,重量、体积可通过设计进一步下降。
这还远远不够,随着技术进一步升级,卫星实现了载荷平台融合技术,使更多部组件可共用一个处理器,节省很多空间。过去很多执行单一结构功能的部组件被赋予更多功能,比如相机遮光罩还能作为整星承力结构组件发挥作用。空间节省后,卫星“体重”大幅降低,此次发射的“吉林一号”平台01A星重量仅有20公斤。“重量降低,火箭运载成本随之减少。”贾宏光说。
密码二:从单星研制到批量生产。长光卫星综合电子研究室主任邹吉炜说,过去采用单星生产模式,整个研发队伍全部围绕一颗星的各项工作从事研发、组装、实验等任务。如今,卫星开始批量化生产。“过去在卫星系统测试环节,1颗星需要两个人、两个月完成,如今6颗星并行测试,一个人、一个月即可完成,效率提升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邹吉炜说,“今后像造汽车一样造卫星已不是梦想。”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批量化生产的高分03星。(采访对象供图)
逐渐庞大的卫星家族被赋予更多应用场景。它们活跃在农业生产领域,提供长势分析、墒情分析和受灾情况判断;它们受命于林业领域,在林业资源分布与变化监测、森林火灾预警与监测、森林病虫害监测等方面大显身手。交通建设、文化旅游、应急防灾……随着时间的推移,“吉林一号”星座距离普通人的生活将越来越近。
策划:刘心惠
记者:孟含琪、张建
编辑:崇大海、唐健辉
海报制作:王帆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吉林分社联合制作
星空工作室 出品
标签:
12月9日,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商用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又有8颗卫星进入太空。迄今为止,83颗卫星组...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超薄的金基透明涂层,能够将阳光转化为热量,将其用于...
轻反原子核由反质子和反中子组成。根据《自然·物理》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团队研...
本周两股冷空气接连影响我国,冷上加冷。除了目前正在影响我国的双十二冷空气,一股实力更强的冷空气蓄...
当下,各地复工复产已箭在弦上,这段日子,不少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居家治疗后逐渐康复。但“阳过”们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