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园园
(资料图片)
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标准,新能源汽车难以上路。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驰骋在大街小巷,这离不开那些数年如一日“打磨”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幕后英雄们。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首席科学家王芳就是其中一位。11月中旬,王芳凭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长期的科研积累,被授予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成为近年来唯一一位来自汽车企业的获奖者。
攻坚克难是科研乐趣所在
“技术难题是科研工作中的家常便饭,科研工作者的乐趣和动力就来源于不畏困难、孜孜以求最终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王芳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十余年来,带着这股攻坚克难的劲头,王芳埋头扎进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部件的测试评价和标准化工作当中,尤其关注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部件——动力电池。
2014年,王芳在全球首次提出并牵头组织动力电池热扩散测评技术研究。
“想要建立一个全行业认可的、具有普适性的测试方法,我们需要准确定位测试场景,需要数百次的验证试验,需要测试范围的精准定位,需要不断攻克热失控触发技术、热失控预警信号、热扩散判定条件等6大关键技术难点。”王芳说。
她回忆,在动力电池热扩散测试方法建立的过程中,团队经历了若干次自我否定、方案完善和参数修正。最终历时4年多,测试方法才在国内外达成共识,终于在2018年成功写进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EVS—GTR),并被我国首个动力电池安全国家强制性标准GB38031—2020采纳。
经过多年潜心钻研,王芳带领团队面向新能源汽车实际使用,支撑形成了电芯到系统完整的标准体系,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10项被纳入新能源汽车企业和产品准入管理。
今年年初,王芳被聘任为中汽中心首席科学家,成立了中汽中心第一个首席科学家工作室。她为工作室谋划布局了“五纵两横一模式”技术版图,涵盖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燃料电池、虚拟仿真等8个领域,带领团队瞄准更多关键共性行业难题发起冲锋。
新能源汽车标准更需要创新
“每一个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制定都是创新和突破。”王芳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发生了变化,无论是测试评价还是标准制定,都需要很多新的探索。
她举例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属于高压系统,需要考虑电动汽车发生碰撞时电池系统遭受撞击、电解液泄漏、动力电池挤压等造成的安全风险。这些场景背后,都需要相应地进行大量的试验和研究。
目前,我国已建立相对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包含国家标准80余项、行业标准20余项。“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使用便利性、安全性需求日益增强,新技术、新模式也不断涌现。”王芳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还需要持续优化,加快制定重点标准,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在她眼里,还有很多事需要抓紧做,包括继续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研究;全面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大功率充电、电动汽车换电等标准制定;制定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动力电池碳足迹核算方法等相关标准,助力汽车产业碳达峰目标达成;积极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面对一系列新课题,王芳也为工作室定下了新目标:立足于“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科技前沿,充分结合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融合发展的特点,关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理论的应用,开展共性技术创新研究。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参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品测试方法及标准化技术研究,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品品质和技术水平的提升,这份自豪感和责任感让我在相关的科研工作中乐此不疲。”王芳说。
标签: 孜孜以求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驰骋在大街小巷,这离不开那些数年如一日“打磨”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幕后英雄...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明确了今后一个阶段...
2022年人类在哪些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动物界又发生了哪些大新闻?2022年你学会的最实用的科学知识...
12月30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数字社区研究报告(2022年)》。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工二院获悉,由该院北京航天长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航天长峰)牵头研发的国产高性能ECM...